2017“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敦煌隆重举行
2017-12-11 15:05:00
2017年10月10日至14日,“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敦煌市隆重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敦煌市人民政府市长贾泰斌,以及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敦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敦煌文化学会承办。旨在整合沿线各国文化艺术研究力量,搭建高规格、高水平的“丝路”学术平台,通过交流与对话,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在开幕式致辞中就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提出几点倡议:(一)加强思想文化交流。人无思想不立,国无思想不强,只有思想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全球化问题迫切需要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国家之间打破成见,携起手来,互相借鉴和启发,共同应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和智慧。(二)加强艺术交流。艺术交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民心相通的重要媒介。我们要鼓励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家的自由流动,加强联合创作、联合制作、展演互动,在交流合作中推进艺术观念的融合、艺术语言的创新和艺术成果的共享,真正实现以艺术交流激发各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热情,提升艺术创作水平,以艺术交流滋润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三)加强学术交流。我们要鼓励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艺术理论、文化艺术史、文化艺术哲学、艺术创作、文化艺术批评、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不同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争鸣,鼓励跨学科的激荡与合作,加强联合研究和重大课题攻关,共同夯实丝绸之路的学术基业和思想大厦。(四)加强成果合作。我们要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艺术建设和发展上的成果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借鉴,讨论提出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共享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和成果。(五)拓展敦煌学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为敦煌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敦煌学研究的视野和格局,开放敦煌学研究史料、图像,从微观走向宏观,由窟内走向窟外,由考据走向义理,建立敦煌美术学、敦煌哲学、敦煌文化学等新兴学科范式,站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时代背景和视野下对敦煌进行再阅读、再阐释、再研究。这既是对敦煌学研究的一次再深入、再拓展,也可以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提供有力考据和支撑。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致辞中说,2017“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办开幕式,非常有意义,因为这里是丝绸之路上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结晶。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画、经卷等作品,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之间的交流。1987年,莫高窟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6项标准而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自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以来,70多年,通过几代人莫高窟人的探索、研究、保护和弘扬工作,敦煌研究院现已成为包括六大石窟的综合管理保护机构。文化走出去、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敦煌研究院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创意的不断推进,我们加大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力度,也希望进一步呼应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加大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把敦煌研究院办成国际化交流的平台。
敦煌市长贾泰斌在致辞中说,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再次唤醒了古丝绸之路的生机和活力,勾勒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丽前景,而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世界四大文明、三大宗教的交汇点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之处,正在以“开放包容、向善守正、崇高唯美”的精神特质,在打造丝路新走廊、合作新通道、人文新纽带的道路上展现强大的感召力和蓬勃的生命力,这既是时代赋予敦煌的光荣使命,更是敦煌应有的历史担当。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推动各领域文化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在题为《开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视野》的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沿线国家交流文化遗产工作经验提供了新契机,也为开展务实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当前,应坚持交流、传播、贸易相结合,统筹机制、平台、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建议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交流;二是推动遗产保护;三是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五是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人员培训,提升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贤哺法师宣读了因故未能出席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大和尚题为《一带一路上的佛教精神足迹与世界新文明建构》的主旨演讲论文,文章回顾了佛教僧人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光辉足迹和卓越贡献,指出在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佛教需要重拾文化使命,担当新的历史责任:为一带一路注入信仰的力量、赋予文化的光彩,以佛教深邃圆融的智慧为这个时代创造新的文化、新的观念、新的文明意象,让一带一路不仅成为充满生机的经济增长带,更成为世界新文明建构的重要起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在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把握好的三个关系》的主旨演讲中,提出要把握好三个关系,即“马儒关系”、“中西关系”、“古今关系”。首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土壤,马克思主义是种子,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种子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其次,要处理好中西关系,要充分而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打开国门、借鉴吸收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积淀;再次,要处理好古今关系,即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书记、副院长李新风在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通’精神与古代丝绸之路》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通”或“大通”的观念与意识是古代中国能够成为开放的帝国的深层观念基础、内在精神依据,也是古代丝路实践的观念依据。今天,我们弘扬丝路精神,需要认真挖掘、深入阐释这种“大通”观念,并让这种古老的智慧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助力今日的一带一路的创造性实践。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在题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文化》的主旨发言中,提出敦煌研究院将不遗余力地弘扬敦煌文化,与世界上更多的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敦煌石窟以及各地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形势下,研究院把目光投入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近年来,先后派遣学术考察小组到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进行学术考察,并努力与当地学术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今年已经与吉尔吉斯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利用敦煌研究院拥有的保护科技与当地机构合作进行该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敦煌精神,就是交融与合作的精神。今天就是要发扬这种精神,为重振丝绸之路的繁荣贡献力量。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李焯芬教授在题为《宗教文化艺术在一带一路的传播》的演讲中,回顾了佛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艺术的传播,指出一带一路以经济贸易为主导,同时带动了宗教、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
复旦大学、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侯杨方教授在题为《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的主旨演讲中,回顾了“丝绸之路”时间、空间、事件与名称的来源,从个人研究、地缘政治的角度,重点阐述并认定丝绸之路战略的核心要点是帕米尔高原,展示了结合多方资料精准复原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实地考察成果。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范鹏教授做了题为《敦煌文化的思想性开发——敦煌哲学简介》的主旨演讲,介绍了敦煌哲学从概念到研究的大体过程,说明从思想性的角度开发敦煌文化的意义,初步提出大盛融通之道是敦煌哲学的基本思想内涵。敦煌哲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度开发敦煌文化资源,构筑人类命运共识体,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文化上助推一带一路的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涛在题为《促进文化认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意义——以中亚地区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为例》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丝绸之路为远离海洋的中亚地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而且还有对本地区各民族发展至关重要的精神资源,其中包括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与世界的关系和对世界的认知。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完成自身的文化自觉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和过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刘传铭教授在题为《丝绸之路研究新探——兼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对敦煌的文本考量、图像解读、文化关注、科技探索不仅要继续深化各学科对这一个案的研究,更要关注其作为东西方文化双向行走和传播的枢纽作用及深层关系。综合的、跨学科的、跨地域的、跨文化的新视野、新思路是敦煌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保加利亚索非亚市副市长托多尔·乔巴诺夫博士作为国外嘉宾代表,在题为《从过去到将来——保护古城塞尔迪卡的考古学遗产》的演讲中,提出在二十一世纪发掘和保存文化遗产是保加利亚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古代遗产已成为保加利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产。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晓能在题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东传》的演讲中,梳理了日本正仓院和韩国新安沉船的考古物证,并与敦煌壁画及国内出土文物进行比较研究,考察了8世纪至14世纪期间、丝绸之路东端地区从皇室到民间的物质文化和艺术生活,以及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对日韩文化的影响。
斯洛伐克视觉艺术联盟主席、斯洛伐克文化多样性联合会主席、斯洛伐克政府文化理事会成员帕沃尔·科勒尔做了题为《艺术家与艺术协会合作》的主旨演讲,通过国际艺术协会活动实例,分析了欧洲22个国家视觉艺术家的情况,并探讨了公众对艺术和艺术家的认知以及斯洛伐克的文化发展战略。
经过三天的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发挥文化遗产在公共教育、审美教育中的作用”、“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交流、交融与合作”以及“文明共享共融背景下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战略意义”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广泛对话,会议分为主旨演讲、小组讨论、专题工作坊等多种研讨形式,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在闭幕式上对本次研讨会做出高度评价,他认为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通过缜密的组织、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为“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建设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学术实践,搭建了一个丰满、立体的活动平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会场与现场相结合的宏大交流空间,使学术研究充满生机,同时也有助于学者们得到多方位的启发与思考;第二、延续了上一届泉州会议的大会发言、小组讨论和专题工作坊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交流方式,既有对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学术探讨,又有展现学术个性、智慧和思考的讨论交流;第三,论坛呈现出中外古今交织、学科门类交叉的多元化的学术视角,确立了丰满、立体的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学术框架。
敦煌这座古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书法圣地。在本次研讨会的专题展览《丝路翰逸——中国经典法书临创展》中,展出了40位书法家的临、创作品,表达了书法家对经典的理解,也体现出传统书法对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在专题展览《丝路翰逸——时光:原弓个展》中,艺术家以综合材料装置,刻画了一组沉浸在时间光束中的大型雕塑群。所谓时间光束,灵感来源于乐僔和尚。据莫高窟碑文记载,公元366年,僧人乐僔云游至鸣沙山东麓,夕阳西下,乐僔举目,恰见对面山顶金光万道,仿佛千万尊佛现身于金光中,乐僔顶礼膜拜后请来工匠,于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深刻领悟到因缘不可思议的艺术家不仅敏锐地提取了富有设计感的黑白灰元素、以象征性的表现手法重塑敦煌石窟的魅力,更取纵深之视角,设计出具有时间感的千年时间光束。这次个展,正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敦煌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重要枢纽的当下最好的象征。
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文化线路”的对接,穿越历史时空,呈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当代的存续状态,研讨会期间,主办方还为参会嘉宾献上了一台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演。无论是器乐还是小戏,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组织者用心串起了一条可以被誉为丝绸之路表演艺术的经典传统。这个传统,就是以叙事为主轴的“弹唱”。这个传统既可上接先秦之经传,再应唱导之变文;又续西域及北方草原之长歌与史诗,“叙哀感则洒泪含酸,谈逸乐则情抱畅悦”,与世沉浮,知时知众,终而为“以与俗交”之依乐教礼。
与会嘉宾还参观了莫高窟文化遗产以及《丝路秘宝: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品展》,并观摩了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敦煌研究院、敦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敦煌文化学会承办。旨在整合沿线各国文化艺术研究力量,搭建高规格、高水平的“丝路”学术平台,通过交流与对话,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深层次的文化艺术交流合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在开幕式致辞中就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提出几点倡议:(一)加强思想文化交流。人无思想不立,国无思想不强,只有思想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全球化问题迫切需要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国家之间打破成见,携起手来,互相借鉴和启发,共同应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思想和智慧。(二)加强艺术交流。艺术交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民心相通的重要媒介。我们要鼓励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戏剧等不同艺术门类之间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艺术家的自由流动,加强联合创作、联合制作、展演互动,在交流合作中推进艺术观念的融合、艺术语言的创新和艺术成果的共享,真正实现以艺术交流激发各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热情,提升艺术创作水平,以艺术交流滋润一带一路国家的民心相通。(三)加强学术交流。我们要鼓励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艺术理论、文化艺术史、文化艺术哲学、艺术创作、文化艺术批评、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不同学术思想的讨论和争鸣,鼓励跨学科的激荡与合作,加强联合研究和重大课题攻关,共同夯实丝绸之路的学术基业和思想大厦。(四)加强成果合作。我们要加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艺术建设和发展上的成果交流与合作,互相学习借鉴,讨论提出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共享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和成果。(五)拓展敦煌学研究。一带一路战略为敦煌学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赋予了新的使命。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敦煌学研究的视野和格局,开放敦煌学研究史料、图像,从微观走向宏观,由窟内走向窟外,由考据走向义理,建立敦煌美术学、敦煌哲学、敦煌文化学等新兴学科范式,站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时代背景和视野下对敦煌进行再阅读、再阐释、再研究。这既是对敦煌学研究的一次再深入、再拓展,也可以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文化艺术交流合作提供有力考据和支撑。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在致辞中说,2017“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举办开幕式,非常有意义,因为这里是丝绸之路上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的结晶。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壁画、经卷等作品,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之间的交流。1987年,莫高窟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6项标准而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自1944年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以来,70多年,通过几代人莫高窟人的探索、研究、保护和弘扬工作,敦煌研究院现已成为包括六大石窟的综合管理保护机构。文化走出去、文化的传承发展,是敦煌研究院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创意的不断推进,我们加大了国际交流合作的力度,也希望进一步呼应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加大人文社科领域的合作,把敦煌研究院办成国际化交流的平台。
敦煌市长贾泰斌在致辞中说,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一带一路倡议再次唤醒了古丝绸之路的生机和活力,勾勒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壮丽前景,而敦煌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世界四大文明、三大宗教的交汇点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之处,正在以“开放包容、向善守正、崇高唯美”的精神特质,在打造丝路新走廊、合作新通道、人文新纽带的道路上展现强大的感召力和蓬勃的生命力,这既是时代赋予敦煌的光荣使命,更是敦煌应有的历史担当。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对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推动各领域文化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在题为《开启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视野》的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为沿线国家交流文化遗产工作经验提供了新契机,也为开展务实合作搭建了新平台。当前,应坚持交流、传播、贸易相结合,统筹机制、平台、项目建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建议重点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深化交流;二是推动遗产保护;三是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合理利用;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五是发挥各自优势、加强人员培训,提升遗产保护利用水平。
贤哺法师宣读了因故未能出席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学诚大和尚题为《一带一路上的佛教精神足迹与世界新文明建构》的主旨演讲论文,文章回顾了佛教僧人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光辉足迹和卓越贡献,指出在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佛教需要重拾文化使命,担当新的历史责任:为一带一路注入信仰的力量、赋予文化的光彩,以佛教深邃圆融的智慧为这个时代创造新的文化、新的观念、新的文明意象,让一带一路不仅成为充满生机的经济增长带,更成为世界新文明建构的重要起点。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连辑在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把握好的三个关系》的主旨演讲中,提出要把握好三个关系,即“马儒关系”、“中西关系”、“古今关系”。首先,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土壤,马克思主义是种子,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种子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中;其次,要处理好中西关系,要充分而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在此基础上打开国门、借鉴吸收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积淀;再次,要处理好古今关系,即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源与流的关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书记、副院长李新风在题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通’精神与古代丝绸之路》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通”或“大通”的观念与意识是古代中国能够成为开放的帝国的深层观念基础、内在精神依据,也是古代丝路实践的观念依据。今天,我们弘扬丝路精神,需要认真挖掘、深入阐释这种“大通”观念,并让这种古老的智慧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助力今日的一带一路的创造性实践。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赵声良在题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文化》的主旨发言中,提出敦煌研究院将不遗余力地弘扬敦煌文化,与世界上更多的学术机构进行合作,共同研究和保护敦煌石窟以及各地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形势下,研究院把目光投入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近年来,先后派遣学术考察小组到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进行学术考察,并努力与当地学术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今年已经与吉尔吉斯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将利用敦煌研究院拥有的保护科技与当地机构合作进行该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敦煌精神,就是交融与合作的精神。今天就是要发扬这种精神,为重振丝绸之路的繁荣贡献力量。
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李焯芬教授在题为《宗教文化艺术在一带一路的传播》的演讲中,回顾了佛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及其文化艺术的传播,指出一带一路以经济贸易为主导,同时带动了宗教、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
复旦大学、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院长侯杨方教授在题为《从古老的丝绸之路到现代的一带一路》的主旨演讲中,回顾了“丝绸之路”时间、空间、事件与名称的来源,从个人研究、地缘政治的角度,重点阐述并认定丝绸之路战略的核心要点是帕米尔高原,展示了结合多方资料精准复原的古代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实地考察成果。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范鹏教授做了题为《敦煌文化的思想性开发——敦煌哲学简介》的主旨演讲,介绍了敦煌哲学从概念到研究的大体过程,说明从思想性的角度开发敦煌文化的意义,初步提出大盛融通之道是敦煌哲学的基本思想内涵。敦煌哲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度开发敦煌文化资源,构筑人类命运共识体,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从文化上助推一带一路的建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涛在题为《促进文化认同对“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意义——以中亚地区文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为例》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丝绸之路为远离海洋的中亚地区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而且还有对本地区各民族发展至关重要的精神资源,其中包括最重要的部分,那就是与世界的关系和对世界的认知。这对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完成自身的文化自觉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和过程。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刘传铭教授在题为《丝绸之路研究新探——兼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对敦煌的文本考量、图像解读、文化关注、科技探索不仅要继续深化各学科对这一个案的研究,更要关注其作为东西方文化双向行走和传播的枢纽作用及深层关系。综合的、跨学科的、跨地域的、跨文化的新视野、新思路是敦煌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保加利亚索非亚市副市长托多尔·乔巴诺夫博士作为国外嘉宾代表,在题为《从过去到将来——保护古城塞尔迪卡的考古学遗产》的演讲中,提出在二十一世纪发掘和保存文化遗产是保加利亚社会的一个主要问题。古代遗产已成为保加利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产。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杨晓能在题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艺术东传》的演讲中,梳理了日本正仓院和韩国新安沉船的考古物证,并与敦煌壁画及国内出土文物进行比较研究,考察了8世纪至14世纪期间、丝绸之路东端地区从皇室到民间的物质文化和艺术生活,以及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播和对日韩文化的影响。
斯洛伐克视觉艺术联盟主席、斯洛伐克文化多样性联合会主席、斯洛伐克政府文化理事会成员帕沃尔·科勒尔做了题为《艺术家与艺术协会合作》的主旨演讲,通过国际艺术协会活动实例,分析了欧洲22个国家视觉艺术家的情况,并探讨了公众对艺术和艺术家的认知以及斯洛伐克的文化发展战略。
经过三天的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发挥文化遗产在公共教育、审美教育中的作用”、“丝绸之路上的艺术交流、交融与合作”以及“文明共享共融背景下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战略意义”等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广泛对话,会议分为主旨演讲、小组讨论、专题工作坊等多种研讨形式,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吕品田在闭幕式上对本次研讨会做出高度评价,他认为此次研讨会意义重大,通过缜密的组织、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为“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建设进行了一次成功的学术实践,搭建了一个丰满、立体的活动平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会场与现场相结合的宏大交流空间,使学术研究充满生机,同时也有助于学者们得到多方位的启发与思考;第二、延续了上一届泉州会议的大会发言、小组讨论和专题工作坊相结合的、多层次的交流方式,既有对具有普遍意义问题的学术探讨,又有展现学术个性、智慧和思考的讨论交流;第三,论坛呈现出中外古今交织、学科门类交叉的多元化的学术视角,确立了丰满、立体的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交流合作的学术框架。
敦煌这座古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书法圣地。在本次研讨会的专题展览《丝路翰逸——中国经典法书临创展》中,展出了40位书法家的临、创作品,表达了书法家对经典的理解,也体现出传统书法对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影响。在专题展览《丝路翰逸——时光:原弓个展》中,艺术家以综合材料装置,刻画了一组沉浸在时间光束中的大型雕塑群。所谓时间光束,灵感来源于乐僔和尚。据莫高窟碑文记载,公元366年,僧人乐僔云游至鸣沙山东麓,夕阳西下,乐僔举目,恰见对面山顶金光万道,仿佛千万尊佛现身于金光中,乐僔顶礼膜拜后请来工匠,于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深刻领悟到因缘不可思议的艺术家不仅敏锐地提取了富有设计感的黑白灰元素、以象征性的表现手法重塑敦煌石窟的魅力,更取纵深之视角,设计出具有时间感的千年时间光束。这次个展,正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敦煌再次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互鉴重要枢纽的当下最好的象征。
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文化线路”的对接,穿越历史时空,呈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在当代的存续状态,研讨会期间,主办方还为参会嘉宾献上了一台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演。无论是器乐还是小戏,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组织者用心串起了一条可以被誉为丝绸之路表演艺术的经典传统。这个传统,就是以叙事为主轴的“弹唱”。这个传统既可上接先秦之经传,再应唱导之变文;又续西域及北方草原之长歌与史诗,“叙哀感则洒泪含酸,谈逸乐则情抱畅悦”,与世沉浮,知时知众,终而为“以与俗交”之依乐教礼。
与会嘉宾还参观了莫高窟文化遗产以及《丝路秘宝: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品展》,并观摩了大型经典舞剧《丝路花雨》。